近日,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多年的70岁的孙大爷,因左腿疼痛持续不缓解,疼得吃不下睡不着,被家属送至万杰医院介入医学科住院诊治。
经查体发现孙大爷的小腿冰凉几乎没有温度,介入科刘焕亮与范鹏医生一致考虑孙大爷左腿疼痛可能是由下肢血管闭塞导致,立即完善下肢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左下肢动脉长段闭塞。
经了解,孙大爷左腿已经疼了两个多月,因疫情缘故一直未能到医院就诊,现在疼痛加重,并出现足部溃疡坏疽了。
患者术前、术后足趾溃疡及皮色情况对比
血管介入团队密切配合及时有效开通闭塞血管,孙大爷目前左下肢严重静息痛,有足部坏疽,存在严重的肢体缺血,必须尽快开通血管才能保肢!但他曾患脑梗塞,右侧肢体偏瘫,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多年……尽管介入治疗只是微创手术,但对孙大爷而言,仍存在很高风险。与其家属充分沟通病情,孙大爷的老伴和子女决定承担风险进行介入手术治疗。
经充分的术前评估准备,孙大爷被送入DSA室进行局麻介入手术治疗。术中造影发现左髂外动脉、股总动脉及股浅动脉长段闭塞,长度足有40cm。通过大腿根部一个针眼大小的入口,用细如发丝的导丝贯通血管闭塞段,综合运用导管抽栓溶栓、球囊扩张、植入支架等手段,成功开通了闭塞血管。手术很成功,下了手术台,孙大爷就感觉左腿痛感明显减轻,当天晚上美美地睡了个安稳觉。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孙大爷左下肢疼痛完全消失,足部溃疡坏疽逐渐康复,孙大爷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患者开通血管动脉造影
前(上图)、后(下图)对比
相关知识科普
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者闭塞,导致下肢缺血症状的慢性疾病,多表现为缺血肢体麻木、间歇性跛行、冰凉、疼痛甚至发生溃疡或坏死。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率约为10%,7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15-20%。40-50%的严重慢性肢体缺血患者因治疗无效而不得不截肢,其中大约20%的生存期不超过6个月。研究表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者60%存在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者40%存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哪些人易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1)男性大于55岁,女性大于60岁者;
(2)长期大量吸烟者;
(3)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者;
(4)高血压患者,尤其血压控制不好者;
(5)喜欢进食高脂肪食物(肥肉,猪油,动物内脏,蛋黄)者,化验检查提示高脂血症;
(6)抽血化验提示肾功能不全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者。
友情提示:以上人群要时刻警惕,腿痛千万不能忍,一旦出现上面所说的症状,请立即就医,做个血管彩超,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把身体损失控制到最小。平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控制好基础疾病,同时改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天冷注意保暖。好的生活习惯才能避免下肢动脉闭塞找上门。
哪些情况提示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1)间歇性跛行:下肢运动后产生的疲乏、麻木甚至疼痛,导致行走受限(常小于200米),常发生于足部、小腿后方、大腿或者臀部,短时间休息后(10分钟内)可缓解,再次运动又出现。
(2)静息痛:下肢持续性疼痛,夜间明显,肢体下垂可轻微缓解;
(3)溃疡或者坏疽:下肢皮肤破溃或者坏死,经久不愈合。
如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最严重的后果是截肢,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致死危险在于心脑血管疾病,所以针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首先需要充分评估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规范的治疗包括危险因素的控制、药物治疗、运动康复治疗和血运重建治疗。治疗的目的是改善症状,避免或者延缓截肢的发生以及尽可能的降低截肢平面。而血运重建治疗包括腔内介入治疗和外科旁路移植治疗,由于腔内介入治疗创伤小(穿刺血管)、耗时短(2小时左右)、术后恢复快(术后24小时下床)等特点,目前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腔内介入治疗是通过穿刺股动脉或者肱动脉,使用专用导丝导管通过狭窄闭塞病变,使用球囊扩张或者支架植入等方式解除狭窄或者闭塞动脉,从而改善恢复血流,达到治疗目的。针对间歇性跛行和静息痛患者,早期介入治疗可避免截肢发生;针对溃疡或坏疽者,早期介入治疗可促进伤口早日恢复,延缓截肢以及降低截肢平面。
咨询电话:0533——4676051
版权所有:淄博万杰肿瘤医院
公安网备37030402001442 鲁ICP备06020370号-2